推广 热搜: 走光  露底 

圆明园梵香楼遗珍

   日期:2016-05-29     浏览:62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  圆明园作为清帝长期居住、理政的御园,更是梵刹林立,其中藏传佛教建筑最多。圆明园内的藏传佛教建筑,因地制宜地融园林建筑
   圆明园作为清帝长期居住、理政的御园,更是梵刹林立,其中藏传佛教建筑最多。圆明园内的藏传佛教建筑,因地制宜地融园林建筑技法于寺庙之中,建筑风格同整体园林协调一致;内部装饰以及陈设、供奉,严格按照藏传佛教教义布置。其中的神像、佛塔、佛经和法器,数量多且有富丽华贵的皇家气派。目前圆明园出土的清宫廷造像以中小型为主,材质有铜、玉、石、瓷,其中铜造像数量最多,艺术水平也最高,含经堂出土的地天母铜像是其中的精品,且有明确的出土地点,十分珍贵。

  梵香楼:位列六品佛楼

  含经堂坐落在长春园中心地带,是乾隆帝为自己预修的归政娱老之所。梵香楼位于含经堂西配殿西侧,与收藏《四库全书荟要》的霞翥楼相对,是一座二层转角楼。经考古发掘显示,梵香楼平面呈“凹”字形,基础共13间,其中西房7间,北房与南房各3间,前有檐廊,发掘结果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符。

  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(1757年- 1782年),乾隆帝先后在紫禁城和北京、承德的皇家园林中建有八座六品佛楼,梵香楼是其中之一。这八座六品佛楼是紫禁城建福宫花园内的慧曜楼、中正殿后淡远楼、慈宁宫花园内的宝相楼、宁寿宫花园内的梵华楼,长春园含经堂的梵香楼,承德避暑山庄珠源寺的众香楼,普陀宗乘寺大红台西群楼,须弥福寿寺妙高庄严西群楼。 “六品佛楼”之称源自清宫档案,是一种清宫藏传佛教的佛楼规制,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修行思想。宗喀巴创立格鲁派,确立了密宗四部框架。格鲁派主张显密兼修,针对修行者不同的根机,将密宗修习由浅入深分为四个层次:功行根本品、德行根本品、瑜伽根本品、无上根本品,其中无上根本品又分为无上阴体根本品和无上阳体根本品,加上代表大乘佛教显宗的“般若品”共六品。六品佛楼即是按照此六品内容分别供奉相应的佛像、佛经、佛塔及法器的建筑。

  梵香楼是继紫禁城慧曜楼之后建成的第二座六品佛楼。据清宫《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》记载,梵香楼的内部陈设以慧曜楼为范本,局部略作改动。

  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,“九月二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传上曰:含经堂西配楼七间着照建福宫新建楼上下一样供佛。楼上明间供宗喀巴,两边六间楼上供佛,两边板墙嵌安佛格,楼下供护法,其罩、座、桌张俱照一样做。钦此” 。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初八, “郎中白世秀、员外郎金辉来说,太监胡世杰传上曰:含经堂楼上楼下巴令、水钟、供器等件不必放大,俱照慧曜楼供器一样成做一分,其佛像亦照慧曜楼现挂佛像一样成做。量准尺寸仍交喇嘛画。钦此” 。

 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,“员外郎金辉将画得含经堂佛格纸样一张持进,交太监胡世杰呈览,上曰:所添之柜着交喇嘛拟样呈览,格内之佛照慧曜楼格内佛先做四百九十二尊在中间摆,其所少之佛俟呼图克图来时拟奏。钦此” 。

  梵香楼共七间,为上下两层结构。正中为明间,左右各出三间,室内正中有天井连通上下楼,楼上、楼下两室合为一品,是为六品间。梵香楼一楼明间供释迦佛,周围墙壁供唐卡。明间之外的六室分别供奉金、银、铜、珐琅、紫檀、玻璃制成的形制各异的佛塔。六座佛塔样式仿慧曜楼,但尺寸较慧曜楼六塔提高七寸。其中成做金塔所需“八六色金三千四百两” ,后因放高七寸又追加“八二色金三百两” 。金塔上月牙由一块重一斤十一两的白玉剖开制成,费用之巨可想而知。正因为如此,从第三座六品佛楼众香楼开始,之后所建的六品佛楼中的六塔形制虽仍袭慧曜楼与梵香楼的样式,但材质全部改用掐丝珐琅工艺。梵香楼的六座佛塔虽已不存,但在体量和用料价值上可以说是六品佛楼中空前绝后的。二楼正中明间供奉白檀香宗喀巴像。左右三间,正中供案上供九尊大铜像。楼上六室所供的五十四尊大铜佛是仿照慧曜楼的大铜佛铸造。楼上每室内,两边墙上所嵌的佛格下层供每品主要的法器和佛经。佛格上层的61个小龛内各供小铜佛一尊,每室共有小铜佛122尊。这些小佛像莲台正面上沿铸有“大清乾隆年敬造”款,下沿刻汉文尊名,背后刻所属品间的名号。

  “地天母” :姿态含蓄优雅

  地天母为色界十二天之一,原为古印度之神,藏传佛教为镇地、求国土丰饶而供养。 《方广大庄严经》卷九《降魔品》载:地神为佛明证,从地涌出,曲躬恭敬,捧盛满香花之七宝瓶供养。此尊佛像结半跏趺坐于覆莲底座上。一面二臂,头戴五叶冠,葫芦形发髻,耳后有束发缯带,长发披于双肩;寂静相,面相方圆端正,额头宽阔,鼻梁高挺,修眉细目,嘴唇刻画生动。右手置于胸前托宝瓶,左手护持。身躯略向侧扭,姿态含蓄优雅。上身袒露,佩饰耳珰、项链、臂钏、手镯、脚镯。肩披帛带,腰束长裙,衣褶起伏自然流畅铺于座面上。身姿曼妙,神态刻画入微。单层覆式莲花座,莲瓣圆润,排列规整。莲座上缘饰有三道连珠纹,中间原应铸有“大清乾隆年敬造”楷书阳识,现因锈蚀严重已模糊不清。莲座下缘正面錾刻“地天母”佛名。背后錾刻“□□根本” 。莲座底部内壁錾刻有“十五”字样,是工匠铸造过程中使用的简便计算件数或铸造次的符号。

  含经堂出土的这尊地天母铜像由于受埋藏环境影响,出土时已不可见六品佛楼小佛像“见肉泥金,发顶扫青”的特征,但具备其款识特征,且与紫禁城梵华楼内所供的地天母佛像造型、风格一致,只是体量略小。据此可确定这尊佛像原应供于梵香楼二层德行品间的佛龛中,是梵香楼七百余尊佛像中唯一幸存的,殊为珍贵。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
Powered By DESTOON